话题 丨陈晓峰:“饭庄”宋庄,让一部分人先吃起来
点 击 上 方 蓝 字 关 注 我 们
—— News Headlines ——
新浪当代艺术头条
第505期
“不完全统计,大概有400家各类艺术餐馆,已经从本质上把艺术区扭曲成尼古拉斯赵四般的吃货气质。”“一瞬间,已有千万种选择,宋庄只能先选择:让一部分人先吃起来?!”
我把宋庄艺术区艺术和一切可以混合和连接的领域人士,称为有机阶层。
这届宋庄各个有机阶层还真行,把一个被《中国新闻周刊》杂志文章标题为“活在宋庄的艺术家:始终处于一种不安定的焦虑状态”的地方,很短期的改造了一个可以号称艺术美食的饭庄,而且变成了北京新城副中心的一个地标。
我的解读是,宋庄作为一种文化现场和北漂肉身寄居地,这里最能勾勒的是:时代痕迹感最强的个人文化忧郁,而不只是现实的集体焦虑。
文化上全部的粗线条、颗粒状方式以及破碎状等等在这里呈现得淋漓尽致,而我们这个平庸至极的现实社会思想界面只还停留在大快朵颐的美食调性里。
尤其以宇宙外立面最具艺术气质的小堡村委会所属的南街为最。这个村委会有意思的是,还投资了栗宪庭,方蕾,方力钧当馆长的宋庄美术馆,除了方力钧的学生在工作之外,管理的服务人员大都数村里的大叔大妈,虽然你走进美术馆没有通州新城副中心的北方村落大蒜加韭菜盒子味,但是大妈大叔把美术馆当做职业场所,“精气神”和工作愉悦度比在30公里处的国贸CBD上班的阶层一点都不差。
这届艺术家真的没毛病,但很焦虑,真的很辛苦!本指望在辛辛苦苦奋斗后的宋庄,可以输出具有艺术态度和情怀的价值观,却只输出了一个个标准吃货的打卡地。
不完全统计,大概有400家各类艺术餐馆,已经从本质上把艺术区扭曲成尼古拉斯赵四般的吃货气质。让一部分人先吃起来,在宋庄是可以上纲上线的,不是艺术,更不是意识形态思想,而是吃。
一瞬间,已有千万种选择,宋庄只能先选择:让一部分人先吃起来?!
万物都有兴衰的原理,过去艺术家是被消费的神秘对象,现在是:汹涌澎湃的人群在每个夜幕来临的时刻把一个区域搞得很高潮,不再是美术馆的画展,也不是音乐现场,而是深入到各条村巷子里的宋庄艺术区艺术美食。
在不需要个体思想,尤其是公共话语表达的社会土壤上,美食最符合顶层和各方利益设计的,宋庄的美食街区很带感的把宋庄从原创手工的现场直接,带到工业化阶段和标准化服务职业的商业中心:宋庄艺术美食磁场所关联起来的艺术主题设计,综合视觉呈现,甚至是艺术家解酒发挥的创意表演等等,最大限度的建立了某种被现实扭曲的社会共情力。
于是,每个餐馆歌声不断,替代了个体的焦虑不安,以为他乡是故乡。
于是人人以为吃饭幸福就是科学原理。
高潮也不是在自我混合现实的毁灭后。
现如今谁还没人性?呵呵,谁还相信当代艺术解放人性?最深刻的东西和最日常的东西一碰撞,在宋庄,让一部分人先吃起立,将是一场人性的问题。这可能就是宋庄艺术文化当中最有意思的东西:
把一个简单吃饭的事情变成一个可以无限上升到精神思考的问题和层面;把一个做艺术的地方又时时需要拉回填饱肚子和交房租,甚至面临拆迁的人间。
因此,我连夜改造了一个抖音的一句关于女人的段子,艺术家只有三种,一种是天上的(天性就属于天马行空的,貌似神经病群体),第二种人间的(艺术家也需要吃人间烟火),第三种是天上人间的(现在宋庄艺术家力比多一定比圆明园时期的艺术家减退不少?),过去女粉丝可以跨过大半个中国跑过来和艺术家睡,现在回报谈不好就要举报艺术家是骗睡。
宋庄艺术区在艺术家群体思想自由的波西米亚生活方式上,又进化出来了一种与民同乐的艺术美食衍生区域。于是把过于高冷的风格,硬态度被有机群体转化更为美好生活的柔和画面风格,宋庄本质上在提高了区域自身的利用率。
谈当代艺术很多自我身份设定很明确的庸俗之众很不理解,他们的口头禅就是不了解的东西,就是不接受,整个社会就是这些“无脑人”压抑了更多可能性的生长,而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或加强别人成为“无脑人”。
但是,谈美食,谈吃货,这些“无脑人”认为这才是生活的真谛,这才是他们可以控制,可以春游,可以拍照,甚至可以成为偷情空间的熟悉领地。
宋庄的可控就在于性感的商业半径初步打开。让一部分先吃起来,丽江,大理,乌镇,袁家村这些文化商业借壳的地方都是这么干的。
在宋庄谈美食是安全的,人生“好嗨哟”,感觉人生已经到达了“高潮”和“巅峰” ,而谈艺术和文化的宋庄,让艺术家个体焦虑不安。
集体总是高潮的,吃饭就是集体生活,没有人在这样的社会现实面里会逃脱掉。
宋庄的有机阶层存在感是非常强烈的,比如:你跟谈艺术,他跟你谈村民。你跟他房租,他跟你美术馆。你跟谈艺术节,他跟你谈批评家策展人。你跟他谈艺术市场,他跟你谈文艺女青年!
从一个极致分裂到另一个极致的区域里,宋庄的自我商业成熟感开始加强。于是焦虑就是这样相生相伴着现实。
体制外的艺术家群体一直受制于宏观层面调和的群体。宋庄被标为管理红线的敏感区,实际上性质上是对艺术群体最大的文化认知错误。从世纪90年代被驱逐被定性的盲流群体,到宋庄艺术区作为最大的原创艺术集聚区,以及艺术创意特色小镇的定位不断,整个社会都没有能够彻底去理解和反思这个群体的艺术创造意志力。
作为追求生命个体范式的艺术家个体微观上的打开和保持生长性的知觉,是这个群体中个体的价值观与底线认知。重要的是,这个矛盾不是不可以相处为安,整个宋庄的艺术界面已经运行了25年,就足以说明这个兼容性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因为在艺术文化认知的方式上,整个宋庄,以及有关部门并没有建立一个管理和运行的维度,于是宋庄关于文化生态的系统和版本还运行在最低的空间里。
这个错位,不是眼前,而可能需要几代人的个体生命意义完整实现的价值。在让一部分先吃起来的宋庄,本来不想讲这个错位的社会后果,但是又不得不提示。
在宋庄谈焦虑是最没有时代感的话题。因为这个时代最不缺焦虑感。尤其艺文这个职业,从一开始就是注定和现实有一个距离:就是自我价值的个体完整实现与集体主义社会存在的理解偏差,以及为个人的选择行为负责。
而这点在我看来也是社会现实最荒诞之处:个体要为无处不再的集体意识买单,而个体的生存又变成了只是自身的脆落性证明。
在利益套路眼皮底下:而从来不真正的讨论:在文化形态上,折射出来的是个体独立表达的意义和价值。
社会形态意义上的宋庄不讨论文化,何从去讨论文化?
于是放眼过去的事实是:东西南北中繁华处,总是一身虱子,和一地鸡毛。
宋庄如果只是被计算成“饭庄”,至少有三个纬度的生态价值构造被一再模糊:
一是创意阶层群体需要一个宽容和安定的创作土壤。
二是创意阶层需要一个资本进行识别、孵化、对接的市场平台。
三是需要无限连接和开放的环境,才能释放这个生态里有机阶层的共识,以及更大的来理解宋庄这样一个文化份子运动最高的社区。
割裂状态的宋庄,即使变成了消费力旺盛的三里屯,簋街都将成为一个文化创新史以及文化创意产业时代上最大的认知笑柄。
宋庄艺术发展的逻辑和标的物是非常清晰的:
宋庄不要只停留在表面讨论现状的焦虑,而要谈如何保护艺术家个体以及相应的机制探讨。
但是别像广州人那样好吃到把艺术家这个“物种”都吃掉了。
整个社会在文化创新方面没有力量,吃货则层出不穷!
在清华教授下课之际。在宋庄,让一部分人先吃起来,
难道我们听不到文化上已经如此撕裂?!